谈天说地   少年李白之《朝夕录》第二章 江心渔火照眼明
返回列表
查看: 866|回复: 0

少年李白之《朝夕录》第二章 江心渔火照眼明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25-7-30 14:26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 来自: 中国四川绵阳 来自 中国四川绵阳
第二章 江心渔火照眼明

t01ea7e4005f5886c31.jpg
时光如涪江之水,不舍昼夜。
开元五年,十五岁少年的李白,已长成身姿挺拔。剑术日益精进,大匡山的竹林成了他演武的天然校场。青锋过处,竹叶纷飞如雨,每一片断叶的轨迹,似乎都暗合着他心中奔涌的韵律。
剑风时而如雷霆乍惊,卷起千层碧浪;时而又似春水初生,只拂动三两新篁。
“好!好一招‘流风回雪’!”喝彩声来自一位须发皆白、精神矍铄的老道长。他不知何时立于林边,宽大的灰色道袍随风轻摆,目光如炬,穿透竹叶间隙,牢牢锁住李白的身影。
李白收势,剑尖斜指地面,微微喘息,额角沁出细密汗珠。他认得这位时常云游至附近道观的长春子道长,传闻其剑术通玄,见识广博。
“道长谬赞。”李白抱剑行礼,语气谦逊,眼底却有一丝期待。
长春子捋须微笑,缓步上前:“剑势磅礴,已有吞吐山河之意。然刚猛有余,圆融不足。”他目光扫过地上狼藉的断竹,“庄子云:‘以神遇而不以目视,官知止而神欲行。’剑,亦当如是。刚柔互济,方是天地大道。”他随手折下一段柔韧的细竹枝,手腕轻抖,那竹枝竟似活了过来,如灵蛇吐信,点向李白腕间。明明轻若无物,李白却觉一股柔韧绵长的力道直透筋脉,手中精钢长剑几欲脱手。
李白心神剧震,凝视着那根颤动不已的细竹枝,仿佛第一次窥见武学殿堂深处那扇虚掩的、通往无限可能的门扉。他眼中爆发出强烈的求知光芒,深深一揖:“请道长教我!”

下载.jpg

自此,大匡山的晨雾暮霭中,除了清越的剑鸣与朗朗的书声,更多了长春子悠远如古潭的讲道之声。
剑锋划过空气的轨迹,渐渐少了些凌厉的杀伐,多了几分顺应自然的圆融流转;诵读《南华真经》时,字句间蕴含的逍遥真意,也仿佛被这剑意点化,变得更加鲜活可感。少年心中那柄无形的剑,在道法的淬炼下,愈发澄澈通明。
翌日,李白读到《庄子·逍遥游》中“藐姑射之山,有神人居焉”一段,心有所感,提笔挥毫,淋漓墨迹在素绢上纵横:“……肌肤若冰雪,淖约若处子……”字里行间,既有对神人风采的追慕,亦隐隐透出少年人对美好情愫的朦胧向往。

这天傍晚,他揣着新写的诗稿,踏着夕阳余晖来到涪江畔的太白洞。洞口水流淙淙,清幽宜人。他燃起松明,借着跳跃的火光,在洞壁上寻找前人题刻的痕迹,时而蹙眉凝思,时而展颜会心一笑。不知不觉,暮色四合,江面升腾起薄雾。
正读得入神,洞外水声轻响。李白抬头望去,只见一艘小小的渔船无声滑近。船头立着一个荆钗布裙的少女,身姿窈窕,臂弯挎着一只竹篮。她未语先笑,颊边梨涡浅浅:“李郎君又在用功?天晚啦,小心伤了眼睛。”
声音清亮,带着水乡特有的温软。她俯身,从篮中取出一盏小巧的橘红色灯笼,熟练地用长竿挑起,稳稳挂在了洞口上方早已磨得光滑的石钩上。暖融融的光晕瞬间驱散了洞口的昏暗,也照亮了她被江风吹拂的鬓发和清澈如水的眼眸。
“阿月姑娘?”李白微讶,认出这是山下星火村织户苏家的女儿苏清月,常在这一带浣纱捕鱼。他见过几次,只觉她眼神干净,不似寻常村女羞怯。

灯笼柔和的光映着李白年轻的脸庞,也映着他身后石壁上那些龙飞凤舞的诗句。苏清月好奇地探身张望,目光落在那新写的“淖约若处子”几字上,脸上蓦地飞起两朵红云,连忙低头,却又忍不住抬眼偷觑那墨迹未干的诗行。江风拂过,带起她鬓边几缕碎发,也送来少女身上淡淡的皂角清香。
“这……写得真好。”她声音轻得像呓语,手指无意识地绞着衣角,“像画儿似的。”
李白的心,莫名地漏跳了一拍。洞壁的诗句、摇曳的灯影、少女微红的脸颊和身上清新的气息,连同脚下潺潺的江水声,交织成一种前所未有的、令人微醺的悸动。他有些手足无措,平日挥洒自如的才思仿佛凝滞,只笨拙地应道:“胡乱涂鸦,让姑娘见笑了。” 夜风似乎也温柔起来,吹动灯笼,在两人之间投下明明灭灭、暖昧又温暖的光影。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收藏:10318 | 帖子:9万

侵权举报: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,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;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;如存在侵权问题,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!举报电话:13398494302